極端氣候已成新常態,台灣每年面臨的暴雨威脅越來越頻繁。傳統的雨量預測方式已無法滿足現代防災需求,資料融合技術的出現為淹水預測帶來革命性突破。
這項技術整合了氣象雷達、地面雨量站、衛星遙測等多源數據,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進行即時分析。當颱風來襲時,系統能提前72小時預測可能淹水區域,準確度較傳統方法提升40%以上。
高雄市去年首度採用這套系統,在0806暴雨事件中成功預警三民區可能發生嚴重積水。防災單位提前部署抽水機具,減少約新台幣3億元的財物損失。台南科學園區也導入這項技術,讓高科技廠房得以在汛期前做好防護準備。
資料融合技術的核心在於時空解析度的突破。每平方公里的區域現在可以獲得分鐘級的降雨預報,配合地形高程數據與排水系統模型,電腦能模擬出水流動態。當預測雨量超過排水容量時,系統會自動觸發警報。
這項技術不僅應用在都會區,農委會已開始測試將土壤含水量數據納入系統,幫助農民預判農田淹水風險。漁業署則結合潮位預報,提升沿海低窪地區的暴潮預警能力。
隨著5G網路普及,未來這項技術將進一步結合物聯網裝置。智慧水溝蓋、電子水尺等設備回傳的即時數據,能讓預測模型不斷自我修正。當AI遇上防災科技,台灣正打造全球領先的智慧防災體系。
專家提醒,技術再先進也需要民眾配合。收到淹水預警簡訊時應立即採取行動,平時則要定期清理住家周邊排水溝。只有科技與社區防災並重,才能真正降低極端氣候帶來的風險。
【其他文章推薦】
飲水機皆有含淨水功能嗎?
無線充電裝置精密加工元件等產品之經銷
影響示波器測試準確度的五大因素
提供原廠最高品質的各式柴油堆高機出租